鲁网 > 聊城频道 > 精彩专题 > 兴聊十大工程 > 评论关注 > 正文

【最美聊城故事】产业振兴 生态保护 留住人才,礼园村—— 撬动乡村振兴的三个支点

2021-04-01 10:02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大地萌动,万物复苏……在莘县燕塔街道礼园村,村民抢抓农时,备耕备播,开展春季作物田间管理,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鲁网4月1日讯 大地萌动,万物复苏……在莘县燕塔街道礼园村,村民抢抓农时,备耕备播,开展春季作物田间管理,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几年,村庄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要是搁在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站在高高的堤坝上,礼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章虎感慨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化的是阶段性目标任务,不变的是带领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刘章虎说,幸福的日子要靠全体村民的双手去创造!

  抓好产业振兴

  打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对于礼园村村“两委”来说,找到一个村民都乐于参与其中的产业,尤为重要。

  拥有200公顷耕地,却仅有20多座冬暖式种植大棚……在礼园村,莘县人引以为豪的蔬菜种植在这里遭到了村民的空前“冷遇”。礼园村是城郊村庄,进城务工人员较多,蔬菜种植耗费时间多、体力消耗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份事业。

  为激发村庄产业发展活力,礼园村盘活了节余土地,利用废弃坑塘规划建设了冷库、仓储物流、加工等产业。“这些举措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因为村庄离县城比较近,做物流产业有天然的优势。”刘章虎介绍,“把产业做好,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人才反过来会促进产业更好发展,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什么样的产业更有发展活力?“植根于当地,老百姓能够参与、愿意参与的产业才能真正起到有效衔接的作用。”刘章虎说,这是他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注入生态能量

  铺就幸福生活“底色”

  蓝天碧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良好的生态是全面小康的底色。

  阳春三月,草木吐绿。在礼园村东部,数百米的俎店干渠生态改造工程已初见规模,这一工程建成后,将成为礼园村的生态长廊。近年来,礼园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乱扔垃圾现象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大家相互监督,一旦发现有人乱扔垃圾,就会上前制止。

  除此之外,礼园村将坑塘治理作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面貌的一项重要举措。他们对村里的15处坑塘进行招标,按照“谁改造、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经营维护管理长效机制。

  “现在好了,清理了陈旧垃圾,再栽上绿化树木,这里成了村里最漂亮的地方!”一提起坑塘治理,礼园村群众都交口称赞,直夸这个工程得民心、顺民意,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

  留住本土人才

  破解宅基地“空置”与“紧张”难题

  在礼园村的村庄规划中,一处农村新居建设项目格外显眼,这是该村破解乡村振兴“人才荒”的关键一笔。

  在农村,有许多闲置宅基地,但村民用地却趋于紧张,这句话是不是自相矛盾?但这确实是当前农村宅基地的现状。“现在,很多年轻人申请不到建房用的宅基地,对村子的归属感减弱了很多,这是我们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刘景虎介绍,村庄的人口逐年增加,宅基地资源却逐年减少,成为礼园村许多农户心里的一个结。

  为此,礼园村探索在节余建设用地上建农村新居,既解决了有资格建房却无土地建房的农户的烦恼,又让闲置的土地资源真正利用了起来。而且,利用节余土地建新居打破了之前宅基地使用权只能在本村落地安置的相关规定,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更多农户圆了新房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留住人才就是空谈。”刘章虎说,对于礼园村来说,与其空谈吸引人,还不如先谈怎么留住人,有了人,才会有乡村振兴的“底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脱贫攻坚的考场上,我们已经交出满意答卷。”燕塔街道办事处主任宋保华说,下一步,燕塔街道将从做好有效衔接“起笔”,努力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伯平)


初审编辑:连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