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聊城频道 > 精彩专题 > 兴聊十大工程 > 滚动图片 > 正文

网络文明新风尚|拒绝网络暴力

2021-03-17 09:17 来源:聊城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网络文明新风尚|拒绝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网络暴力的根源何在?

  一、传播快、难控。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突飞猛进,并迅速使中国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而言,犹如空气般不可或缺,然后当人们享受着互联网在讯息搜寻言论表达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及娱乐消遣的方面编辑的服务时,一种被冠名为网络暴力的社会现象就自然而然产生并层出不穷,它们不断被人转载、评论、关注并引起广泛而深刻的负面效应,而又难以控制,常常引发舆论纷争的焦点。

  二、庞大的网民数量与参差不齐的素质。成为网民的低门槛导致网民与日俱增,形成强大的舆论流。一个人只要会打字就能成为网民。他们中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精英,职场菜鸟,行政人员,大学生,也有低素质没学历的社会闲散人员,民工子弟还有不曾涉世不辨是非的低年级幼稚的学生党。这个网民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态度会有很大不同,有人包容有人恶评,用词方面有人优雅、理解,有人谩骂、低俗,有人心怀善意而更多的人心怀不轨,就爱看别人出丑出事,这就是人性。

  

  三、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给从众心理的定义: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俗称随大流。实验表明只有少数人能够不被外界影响,保持独立性而做到不从众。

  四、无代价。网络给大家提供的虚拟世界,匿名评价的方式,让众多的网民几乎不用任何代价地进行恶评谩骂侮辱等网暴行为。且法不责众,人多力量大,在网上即便是恶意诽谤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审判。

  五、发泄。很多或处于社会底层、或对社会不公充满愤恨、或敌视社会、或事业失意又无处可诉的一群人,他们身上负能量满满,一身戾气,他们借着网络平台用着最为恶毒的语言恣意发泄着自己内心的不平衡,而这种对别人的谩骂打击不用付出丝毫代价又加剧了他们的网暴行为。

  网络暴力有哪些危害?

  1. 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假原本就难以辨识,而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2. 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网络集体暴力中,网民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而当事人因网络暴力事件,所受的惩罚完全非等量惩罚。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3. 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聊城新闻网)

  

  愿今后网络世界岁月静好

  愿网民们有一颗善心

  存一丝善念,多一些善意宽容和理解

  少一些未明真相就开始口诛笔伐的鲁莽

  少一些戾气怨气和火药气

  再次恳请网友们口下留德、笔下留情!


初审编辑:连峰
分享到:
./W020210321338368932297.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