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癸卯春晚旁批 ——走进当代中国文艺的殿堂

2023-02-03 09:07:4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春晚,已经伴随我们整整度过了四十个春节,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完成岁月的交替,让全体华人走进中国文艺的殿堂,历经时代演进,早已成为现代年俗不可或缺的部分。曾几何时,我们在文化的沙漠中出走,文化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春晚的舞台上,一幕哑剧《吃鸡》,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一部小品《吃面》,爆笑着全国的餐桌。如今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此时,愈发需要优秀文艺的滋养,让文艺创作与文艺鉴赏携手前行。

  春晚不变的色调,乃一个“乐”字,这个字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大。“孔颜何乐,”雪藏着中国人最崇高的文化理想;“适彼乐土”,集中着中国人最美好的生活向往。大而言之,中华文明的主要特色,便在于充满人文气息的礼乐文明,其中的“乐”,本意上固然是“音乐”的“乐”,早在《尚书》中的大舜时代,便有“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文艺盛况,但并不局限于这些特定的、古典的艺术形式,因为它根植于人类性情,本质便在于“欢乐”的“乐”。《荀子》讲的通透:“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自古中国文明的构建,重视文化艺术的熏陶,“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可见春晚的文化价值,实践着《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让各种艺术形式推陈出新、荟萃一堂,乃现代中国礼乐文明的国家级载体,只要路子正确,“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一台春晚,应当在欢乐祥和中展示东方大国的文化理想、艺术情操与审美气度,亲民而不媚俗,热烈而不贫乏,不仅是才艺比拼,让百姓看个热闹。像往年一样,享用年夜饭的我们,未必能用心品味这道大餐,但最直观的,仍然是看到了文艺创作中的人类共同价值:真、善、美。

  首先是真,一桌文艺盛宴当然要货真价实。从歌舞到戏曲,从武术到杂技,从服装到舞美,代表着当代中国文艺的最高水准,印象中连《我要上春晚》的栏目都火的一塌糊涂。每个细节、每句台词都来自精心打磨,倘若用心欣赏,令人应接不暇,倘若只看热闹,自然索然无味。毕竟,我们早就过了那个满眼新奇的阶段。真的背后则是诚,中国哲学最看重这个“诚”字。《中庸》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作,成就卓越来自最真诚的付出,来自对理想最真诚的坚守。也许,绝大多数人注定无法登上春晚那样的最高殿堂,但只要前行就没有止境,总能达到人生可以到达的地方。

  其次是善,感染人心的当然是埋藏在人类心底的善念,《孟子》讲“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美德与美食竟然是一个道理。据韩愈解释,中国人所谓“善”,不仅“煦煦为仁”,还是“博爱为仁”;不是“孑孑为义”,而是“天下之公”,可以支撑起中国文艺精神。春晚的舞台上,一曲《是妈妈是女儿》,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平实的曲调,打湿了无数人的眼睛,以最寻常、最真切的生活情境,将观众代入其中;一个《坑》,从反面鞭笞了不担当不作为,为躺平式干部画像,激浊扬清;东西南北,《我的家乡》唱出了民族团结、天下一家;走出国门,《一代繁花一路歌》唱出了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然而背后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爱。从伦理亲情到家国情怀,拨动心弦时,如琴瑟般清婉,如钟鼓般恢廓。

  最后,当然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不懂得究竟什么是美,但我相信,当世界与人的心灵相契合便有了美。她可以是江上之清风、松间之明月,可以是夏花之绚烂、秋叶之沉静,可以是杏花春雨的婉约,可以是铁马秋风的壮烈。在《锦绣》中,我们似乎登上汉宫秋月,雍容华贵之美,披拂泱泱汉风;在《碇步桥》上,我们看到了风姿绰约,如在水乡,如在梦境,东方之美,竟是如此的婉如清扬;在《我们的田野》里,中国化芭蕾以优美的舞蹈动作,演绎了青春与希望的故事,让亭亭玉立的舞者,化作青葱的禾苗,直到沉甸甸的收获,成就生命的价值。田野让人想到的是绿色,然而米黄色的妆容告诉我们,青春从来在希望中成长。

  始于真,成于善,终于美。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美,因为美,乃人类天然的信仰。(文/天桥作协副主席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胡春雨)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