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聊城频道 > 县域 > 正文

援青教师张宏斌:从东阿启程,赴一场“山海”之约

2024-04-11 18:32:2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11日讯 近日的一个清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仍笼罩在浓浓的夜色中,寒风呼啸,来自聊城市东阿县的支教老师张宏斌,已经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高级中学。每天早晨七点前来到教室巡查学生早自习,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启;等到晚上10点半,学生就寝后离开校园,是他工作一天的结束。

  高海拔、高寒、狂风沙以及初到异地水土不服带来失眠、心慌、头痛并没有影响他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四个班的思政课以及与其中两个藏族班学生语言交流带来的困扰也没有耽误他的教学任务。认真教好每一个学生,把山东的教学方法分享给青海的教师是他的目标。

  张宏斌,男,回族,现为东阿县职业教育中心思政教师。他来自遥远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神秘的额尔古纳河畔,跨越遥远的距离,扎根东阿教育,如今又从东阿启程,奔向更远的地方。

  2024年2月21日,张宏斌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我县现亟需援青教师一名,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任高中思政教学工作,经教体局和学校遴选,你恰好适合报名条件,报名时间极其紧急,希望十分钟内你能够给予答复。”电话里,工作人员急切地说。挂掉电话,张宏斌立刻在手机上查询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情况: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畔,平均海拔3100米以上,现有人口29万人……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区域和高耸的雪山下静谧的湖水吸引了他的视线,思考片刻后,他对妻子说:“现在有一个思政教师援青的任务,我想报名。”短暂的震惊过后,一向理解他的妻子轻轻说:“好,我支持你。”

  这一个貌似冲动的决定,引来了身边的担忧。有去过青海海北州的朋友急急地打来电话:“‘高反’你知道吗?我去的时候可比你年轻,到了之后心跳每分钟120次以上,吃不下睡不着,头疼欲裂。那里干燥、高寒,一年仅有3个月不需送暖,最低温度零下二三十度,面条都煮不熟,而且紫外线很强,当地人皮肤都是褐色的。”也有人提醒他:“报名的人很少,还有报名后又退缩的,因为那里条件实在艰苦,我们这边的人大都吃不消。”远在呼伦贝尔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也问他:“儿啊,你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吗?”最大的反对意见来自正读高一的儿子:“爸,我最关键的三年,你一去一年半,你舍得吗?”很少向父母表达孺慕之情的男孩哭了:“家里只剩我和妈妈了。”

  看着面前抽泣的半大小伙子,张宏斌给他讲了那个埋在心中很多年的故事。

  出生于大兴安岭腹地的张宏斌幼年是在林区度过的。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如同一片无边的海洋,轻易就将人淹没其中。山里除了草木鸟兽,只有零星稀落的看林人和伐木工偶然出现。和大多数出生成长在那里的孩子一样,张宏斌快10岁还没有入学,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直到有一天,林区来了一名支教的大学生。

  记忆里,那是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文质彬彬,说着一口好听的普通话,在林区简陋的棚房里将一群拖着鼻涕的小孩们归拢在一起,在一块临时涂黑的白桦木板上教他们学习“a”“o”“e”,学习加减乘除,手把手教会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讲给他们书里的故事。带给孩子们最大震撼的是他描述的山外的世界,原来,还有比眼前的山岭还高的楼,还有比山中的溪水更加宽广汹涌的河,还有比大兴安岭最高峰还要高的山。这位支教的老师,像一阵风,吹开了这群大兴安岭深处孩子们心中的窗,也像一盏灯,点燃了他们渴望成长的火焰。

  学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森林,走向广阔的世界。

  这位支教老师,正是来自山东。

  十余年后,张宏斌成功走出呼伦贝尔,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大学毕业时,身边同学有的选择考公,有的选择做律师,有的选择进一步深造,还有的直接去到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创业。但成绩一向优异的张宏斌直接跳过所有选项,来到山东东阿,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县城做教师无疑是个清贫的职业,但他不以为意,反而乐在其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入职后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并负责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他真心热爱教育,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在单位上,就算不是他的上课时间,他也时常守在教室里,和学生们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特别有意思。”他了解每个学生,把他们当朋友,他的学生们也喜欢他,一到下课,就围在他身边。走进学校,他是他们亲爱的“老班”;走到校外,总能遇到有毕业的学生飞奔而来热情地喊他“老张”,和家人一样亲昵。

  付出终有收获,从教以来,张宏斌多次被评为东阿县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工作标兵,并在各级刊物发表多篇教育论文。

  对于张宏斌来说,东阿是远乡更是家乡。“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去山东当老师”,这个梦想从幼时萌发到落地生根,正是那位山东支教老师种下的种子,给予的力量。

  从大兴安岭到黄河之畔再到雪域高原,当年的这份力量,还在延续,这条育人之路,愈行愈长。

  来自边远地区,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张宏斌,更能理解边远地区孩子们的需求和渴望。提起自己多年前有幸遇到的支教老师,张宏斌仍会动容,他坚信,让孩子们有机会领略远处的风景,在他们关键的人生节点恰逢时机地助推一把,这些看似的“小事”其实很重要。

  “好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支教名单最终确定后,张宏斌很高兴,“如今的我终于成了他。”

  在家人亲友依依不舍的目光里,张宏斌踏上了飞往青海的航班,开启了他的支教之路。

  纵横千里独行客,何惧前路雨潇潇。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总有些事情,无关金钱、无关名利。

  从山东到青海,这一场“山海”之约,值得跨越千里去奔赴。(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连峰
新闻关键词:援青教师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