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 虽苦犹甜——聚焦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人

2020-12-02 08:32: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2日讯 远离省城、忘我工作,一年时间里使“脏乱差”村变成小康村、文明村;创新产业发展,带领乡亲奔小康;把职责扛在肩上,在扶贫中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从投入扶贫那天起,聊城市广大扶贫人把沉甸甸的职责扛在肩上,以自己的匆匆脚步追赶着脱贫攻坚的工作节拍,把党对贫困群众共同富裕的承诺化为获得感,凝聚各方力量,巩固脱贫成果,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王伟:

  当好“定盘星”建好“动力源”

  冠县桑阿镇白佛头村有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61户115人。从担任省派驻白佛头村第一书记第一天起,王伟就克服离家远、情况不熟悉等现实困难,和村里干部群众一起谋发展、拔穷根。

  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村庄发展,他争取来资金900万元,新建了党建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完成了自来水改建工程,新修主干路2.2公里,硬化胡同60余条,使昔日“脏乱差”村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看到村里逐渐发生的变化,乐在脸上,喜在心里,对“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2019年6月,王伟带领聊城大学工作组利用280万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依托冠县华牧天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了肉牛养殖项目,直接为4个村增加集体收入22万元,解决了30人就业。今年年初,利用大棚种植优势,统筹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建成5G智慧大棚两个,提升了扶贫项目的科技含量。两个项目每年给白佛头村带来集体收入11.2万元,在保障贫困户分红和稳定脱贫基础上,也保证了村里其他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

  马伟民:

  “合作社+农户”带动持续增收

  如何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临清市君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伟民投入扶贫之初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临清市尚店镇焦南村、仓上村有近百户贫困户,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种植。马伟民与两村群众沟通协商,推行合作养牛。通过合作养殖、项目分红、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一头牛能给群众带来六七千元的收入,还有效提高了存栏量,保证了订单生产,实现了脱贫增收与企业发展双赢。”马伟民说,公司作为牛养殖及加工、牛良种繁育等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主体,2016年以来,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4个产业扶贫项目,年收益稳定在8%以上,累计收益近200万元,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增收。

  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是制约贫困户脱贫的一大障碍。焦南村贫困户于超初中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意志消沉。公司为他安排了工作,还安排他到公司在济南的体验店学习厨艺。2019年,于超学成归来,被提拔为临清运河黑牛体验店厨师长,年收入达7万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张春兰:

  扶贫路上,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职业生涯快结束的几年,赶上这样一项利在千秋的伟业,我感到很荣幸。虽然这五年来真的很累,操的心能够赶上过去十年二十年,但,虽苦又甜。”虽然即将退休,茌平区副区长、扶贫办主任张春兰仍每天忙碌在扶贫路上。

  到贫困户家中串多少次门,对贫困群众就会增加多少感情。五年来,张春兰走遍了茌平区所有贫困户,虽然有的喊不出姓名,但是一说在哪个村、大概在什么位置,基本上能够知道他家的基本情况。“贫困户收入都达标了,政策都享受了,我们的工作才算扎实。”张春兰说。今年7月,茌平区被评为“全省打好精准攻坚战专项评价先进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即将收官,我最挂念的是贫困户如何长久脱贫,有些政策是不是能够长效持续。”张春兰说。茌平区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有2982户,占比达90.8%。为了确保失能贫困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茌平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补助,依托茌平金柱和佑颐养中心,对失能人员进行了集中供养。(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欣)

责任编辑:连峰
新闻关键词:小康村脱贫攻坚扶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