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聊城】传承中华龙舟文化 聊大龙舟队领跑中国高校

2019-11-29 16: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9日讯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高质量发展看聊城】媒体采风团观看聊城大学龙舟队简介

  

  

  

  龙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龙舟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对国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向往,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无前、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魅力。竞技比赛是龙舟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平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体育比赛,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竞技文化。聊城大学以龙舟竞赛为发展杠杆,调动全校力量形成合力打造龙舟品牌,对中华龙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江北水城——聊城的文化产业创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世界赛场优胜者 十余年揽金无数

  2002年8月,聊城大学龙舟队正式成立。近18年来,聊大龙舟队曾代表地方政府和学校参加各类邀请赛,每年参赛1至2场,成为世界赛场上常见的优胜者。2015年至2018年,获得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青少年女子总成绩“四连冠”。尤其是2017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龙舟联合会第13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3金1银,1000米直道赛金牌更是中国队参加混合精英组比赛史上首枚长距离项目奖牌。同年,包揽中华龙舟大赛青少年女子各分站赛及总决赛总成绩金牌,创造“七冠王”奇迹。2019年上半年,聊大龙舟队学生领衔中华龙舟大赛青少年男女组,获得30枚金牌中的24枚,在整个龙舟界及全国高校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资料图 图片由聊城大学提供)

  龙舟队自成立以来,先后代表中国出访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参加国际比赛,每次都获得金牌或银牌,成为世界赛场的优胜者。

  截至目前,聊城大学龙舟队获得国家级、国际级重大比赛奖励489项,其中,金牌195枚、银牌111枚、铜牌59枚,四至六名124项。此外,2016年龙舟团支部获评共青团中央“全国活力团支部”,2018年校龙舟队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成为聊城市、聊城大学史上首个获得省级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的团队。

  随着中华龙舟大赛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聊大龙舟队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以及中央电视台等80余家中外媒体跟踪报道中华龙舟大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曾30余次报道聊大龙舟队学生的参赛情况,中央电视台还于2012年、2013年、2016年、2018年为聊城大学制作龙舟专题片,在直播比赛期间面向全国电视观众播放。

  为加强基层党建,2019年4月份,聊城大学龙舟队又成立了党支部,被列为学校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龙舟队党团建设工作走向新时代。

  龙舟精神大放异彩 化身城市靓丽名片

  聊城大学地处江北水城——聊城市。聊城市区内有东昌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水面面积6.3平方公里,由8个湖区和20余块水面组成,为聊城大学开展龙舟与赛艇运动提供了天然的水文条件。徒骇河穿校而过,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聊大龙舟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对外展现了聊城风采,宣传了城市,是聊城城市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聊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聊城人民形成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以及勤谨睿智的创业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聊城大学把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龙舟队建设结合起来,用聊城文化底蕴不断浸润龙舟队文化建设,形成了激励龙舟队不断进取的“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聊大龙舟精神,与聊城丰厚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精神,总是从行动中体现

  “十名桨手统一举桨、统一入水、统一划水、统一出水……十根桨要和一根桨一样挥洒自如。”这就是队员对于队员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凝聚力,是成功的基本保障。

  夺冠,需要运动员经过长期辛苦的训练,甚至突破生理极限。2015年冬天,为了备战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队员们在东昌湖进行训练。那时刚下过大雪,气温低至零下10度,湖边铁链上冰凌都有十几公分长。但是队员们入湖破冰,挥桨洒汗,用艰苦的训练换来良好的状态,最终,男女队包揽中华龙舟赛青少年8枚金牌,获得总冠军。

  赛场上的激情,其背后则是训练的枯燥——卧拉、挺举杠铃、做背弓起、仰卧起坐等是队员们每天的“必修课”。集训时,队员们的手上布满了血泡,鲜血和着汗水流下来,将皮肉粘在杠铃杠上。水上训练更是辛苦,划桨技术、划桨耐力和划桨配合,样样需要良好的体质和坚强的毅力。每一次划桨就是100多斤的气力,仅起速阶段就要求每分钟划120桨,而集训时每天要划15000米。每次训练完上岸,队员们个个脸色蜡黄,嘴唇发紫,肌肉酸疼,连抬手都极为困难。

  一天、一月、一年,队员们手掌上的水泡变成了血泡,血泡磨成了茧,新茧变成了老茧,老茧又被磨平了重新变成水泡,不知流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队员的脸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皮肤也变成了古铜色……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磨砺,“齐心协力、敢为人先、同舟共济、奋发有为”的聊大龙舟精神深深刻在每一个队员心里,融入每个队员的灵魂中。

  文化产业不断创新 助推聊城文化大步跨越

  在引领中国高校竞技龙舟运动快速发展的同时,聊大龙舟队不忘初心,常年参与聊城市龙舟比赛的组织工作,积极参与地方龙舟比赛指导工作。同时,龙舟队师生不忘多次到聊城大学附小、聊城一中、聊城市文轩中学、聊城市外国语学校开展龙舟文化宣传与项目普及活动,以龙舟比赛为突破口,带动龙舟文化的校内外传播,以龙舟精神为主线,带动全校师生干事创业、无私奉献,以龙舟竞技与文化研究为两翼,形成了全方位传承与创新龙舟文化的发展模式。

  除了学校龙舟社团走向基础教育学校传播龙舟文化、举办校内活动以外,聊城大学不断探索龙舟运动的课程化之路,将龙舟运动知识梳理、整合、提炼,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编写龙舟课程教材,开设龙舟课程,使龙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固化于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之内。在总结长期龙舟竞技训练经验的基础上,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出版了《龙舟竞渡实用教程》,在2014年尝试将龙舟项目以专项提高课的形式纳入到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为龙舟运动的社会普及和在全国中小学校园中传播培养了专门人才,成为传播龙舟文化的“大使”,推动在校园中形成崇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聊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800余名龙舟运动员。其中,有16人先后效力于10个国内职业龙舟俱乐部,31人代表国家参加了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多数毕业生成为地方龙舟协会的骨干成员。

  近年来,山东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创新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植根底蕴深厚的龙舟文化,会像一台巨大的引擎,助推着聊城文化产业的跨步发展。(本网记者)

责编 李云乾

责任编辑:庞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