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慢吞吞的“公式干部”,得治

2019-09-29 09:0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29日讯 关于工作效率,市委书记孙爱军同志曾明确提出“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要求。

  这些要求在其他领导干部和党员那里,执行得如何?落实得怎样?现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问一问、查一查。

  孙爱军同志在全市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专门就这一情况,向所有党员干部发问:“是否做到了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在工作中是只争朝夕、分秒必争,今日事今日毕,还是炮打不惊,凡事慢半拍、磨洋工,工作拖沓、效率低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干事不勤快,上班磨洋工。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呢?别的不说,就从群众在前不久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提出的种种意见来看,是有的,还不少。

  有的慢,是“一步三摇”的习惯性慢动作。

  工作再急,他不急。群众再急,他不慌。虽然干部工作作风整顿这么多次,思想教育也一轮又一轮,但还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有的干部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有的干部却把按点来到点走当成信条。班上的工作任务,不分最好,分一点也拈轻怕重,恨不得瞄着墙上的石英钟等下班,数着手指头盼退休。这样的干部哪怕存在一个,对整个工作作风的影响,都是致命的。这样的作风如果存在于领导干部中,无论多么严肃的主题教育,都会变成一场形式。

  有的慢,是“鞭打快牛”遮盖下的特种懒惰。

  有的干部效率极差、责任心极低,为什么没有被一次次的工作检查暴露出来呢?大概率是因为,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和这个岗位,存在着鞭打快牛的不良现象。领导分工大呼隆、管理考核大呼隆、干部评价一锅煮,只看到了整体工作都有了着落,不去细分这些工作都是被谁干了,导致部门内部“有人累死有人闲”,造成工作任务“谁提议谁干”“谁能干谁干”“谁老实谁干”比比皆是,南郭先生混迹其中,在失灵的干部评价机制下,不仅没有被批评、被问责,甚至可能因为其他同志的勤勉工作和成绩,会连带着被领导和上级表扬。一部分干部累死累活,一部分干部逍遥自在,这种怪象,几乎每个单位都有。

  有的慢,是“等待上级指示”的不愿作为。

  工作任务布置下来,往往就涉及如何去做、如何达标的问题。很多工作属于创新性工作,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直接开展工作的部门和干部去开拓创新、摸索路子。有的干部怕担责任、不愿尝新,以“安全”为最高准则,没有上级指示坚决不干,没有固定模式就是不动,没有别人说行自己从不说行。这种怪象,有的是因为历史上存在的干部考核管理的事后苛责,有的则是因为这些干部骨子里的敷衍塞责。你定的我干可以,让我定万万不能,这种没有管理担当的干部多了,事业想创新突破,势比登天还难。

  无论哪种慢,都会是工作效率极端低下、工作作风极端拖拉、群众难点痛点久拖不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恶化的根源。效率低,再大的发展任务、再重的工作职责都拖拖拉拉,作风差,群众天天看冷脸子,就难以指望这样的干部带头冲锋。老百姓作难,干部装看不见,这样的作风,怎么能让群众和干部贴心。这样的干部,怎么能让群众去拥护和爱戴?

  相声界曾有一段笑谈,说有人创作相声有一套公式,能让人按公式发笑,被网友一番奚落。如果说相声可以套公式,那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从小“坐科”学这手艺了。当干部也是如此,是不是还有人指望,不用动脑子、提水平、改作风,而是靠“惯例”“成规”等等“公式”,只要套好了,也能干事创业?这种混日子、熬级别的干部当法,是不是痴心妄想不好说,起码算白日做梦。你乐意,群众也不乐意。

  慢下来的干部,有急死人的恶习。聊城要争创一流,你慢条斯理不合拍。聊城要走在前列,你又等又怕不配套。对于习惯慢和拖的干部,有一剂良药可治,那就是:

  总不改,就下去吧。(聊城晚报评论员 孙文华)

责任编辑:庞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