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聊城频道 > 精彩专题 > 网络中国节 > 焦点新闻 > 正文

蒸面燕 放风筝 扫墓祭祖 踏青插柳……细数聊城清明节习俗

2022-04-02 14:58 来源:聊城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聊城,清明节有诸多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聊城,清明节有诸多习俗。

  清明节前夕,记者进行了采访,全景式搜寻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

  很多习俗随人口迁移而来

  研究聊城民俗多年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孙雪岩表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15天为清明,即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一天。古典书籍《岁时百问》曰:“万物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也许是清明名字的来历。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春秋时期,介子推为了逃避封赏,躲进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全吃冷食(寒食)。后来,这一天叫“冷节”“禁烟(火)节”“寒食节”,这本属于山西的一个节日。如今,禁火寒食的习俗已不复存在。

  寒食节和清明,一个是节日,一个是节气。明代,随着山西移民迁居山东,人们将寒食节和清明合二为一,渐渐形成了清明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孙雪岩说,清明节时,聊城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又称“子推燕”,顾名思义与介子推有关。清明节山东各地有插柳条、松枝的习俗,据说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户户门框插柳过清明

  “饭牛”习俗逐渐消逝

  在聊城农村,有清明节折柳的习俗。人们将柳枝插在大门外、门框边,儿童们则将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这在鲁西民俗画创作者王发社的民俗画里有所体现。民俗画面上显示:几个孩童爬到一棵大柳树上,头戴柳条圈,或坐或站。在莘县,清明节,人们会起早插柳条,还有很多小孩子将嫩柳条截成段,将柳皮拧下来做成哨子吹得“呜呜”响,警示蝎子、马蜂不要靠近。

  清明节农事繁忙,在20世纪,每年清明节前后,农家对饲养的马、骡、牛、驴等大牲畜的使用开始频繁。“在聊城农村,清明节常用小米饭、豆饼、干饭等喂大牲畜,以犒劳其一年的辛劳。”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道口铺村年逾古稀的郭怀成说,尤其要喂耕牛,耕牛作用很大,所以,清明有“饭牛”的习俗。“饭牛”就是清明节这天清晨,凡是喂牛的人家,都让牛吃好,给耕牛熬一大锅小米稀饭,让牛饱餐一顿。

  耄耋之年的民间文史学者刘洪山说,“饭牛”的民谚有好几种说法,但大同小异,比如“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吃饱饭”。因为这一风俗是为感谢耕牛,所以,在临清又称“谢牛”。当然,随着耕牛退出田间劳作,这种风俗就逐渐消逝了。

  清明路上多为扫墓人

  祭祖习俗流传至今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古至今延续的传统习俗。孙雪岩表示,清明节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民间也叫“上坟”,以表示对亡者的崇敬与怀念。

  在扫墓的日期上,聊城各地有所不同。对此,刘洪山表示,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都是适宜的日子。

  现今,在清明节这天,党政机关、学校等,会组织人员到革命烈士公墓或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祭扫烈士墓,凭吊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另外,聊城有清明节去郊外踏青的传统,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是脚踏青草,在郊外赏春。踏青时放风筝,也相当盛行。(聊城晚报记者 陈金路


初审编辑:连峰
分享到:
./U0202204025405152249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