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驰而不息,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2023-10-30 14:10:59 来源:文明聊城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力量之源。近年来,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坚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不断强化阵地建设、塑造特色品牌、深入移风易俗,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思想道德和文化支撑。

  强化统筹 文化阵地量质同升

  闫寺街道充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凝聚合力,顺利构建“1+14+N”工作模式,即为“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N”个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站、文体广场,辖区覆盖率达100%。依托各新村、社区资源特色,创新性打造1处非遗实践基地、3处党性教育基地、54处农家书屋、153个文明实践家庭站,文化阵地数量不断攀升、质量不断提高,有效满足群众需求,为乡村文化进一步振兴提供场所保障。

  深挖资源 文化品牌有力塑造

  以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辖区内特色资源为落脚点,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有趣的文化品牌。辖区内有凤凰集新村革命老区村、聂子政纪念馆、东昌府区烈士陵园等,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闫”线特色品牌项目,进一步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并有效发挥其教育意义。此外,闫寺街道还创立了“‘闫’传身教”“‘闫’之有信”“共话乡音”等多个文化品牌项目,共开展道德培养、文体娱乐、爱国教育、文艺演出、红色宣讲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800余次,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多元需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全龄参与。

  传承工艺 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对辖区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统计,建立非遗档案。东昌葫芦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题材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陈氏养蜂技艺、菩提豆腐等文化传承技艺,凭借独特的手工艺和高品质,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带动产业兴旺、村民致富,探索出“非遗+产业”的新路径。开办非遗体验工坊,串联辖区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不断深入,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都迎来了新的契机,闫寺街道把握主动、积极作为,指导部署非遗创新性发展,充分融合时代特征,更好焕发非遗活力。

  文化惠民 群众需求不断满足

  立足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常态化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活动,组织成立乡村阅读志愿服务队,共开展“乡村阅读季”活动200余场。大力扶持本土文化队伍。一方面给予部分资金投入,组织开展文艺比赛,形成队伍间良性竞争,激发队伍创作出更高质量文艺作品;另一方面组织专业化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对涵盖唱歌、舞蹈、快板等多门类公益课程进行展播。其中,冯庄文创协会多次受邀参加市、区两级的文化汇演和文艺交流活动。该协会是在冯庄新村实现土地流转后,村民自愿自发成立,独立创作出合唱、歌舞、三句半、快板等多种文艺作品,受到群众广泛赞誉。本土文化队伍接地气更聚人气,让广大群众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满足精神需求、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倡树新风 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有效推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破除陈规陋习,街道内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精神面貌不断提升。着力优化红白理事会成员和制度,由德高望重、公平公正、善做群众工作的乡贤作为理事会成员;建章立制,明确“红白喜”事具体流程、标准要求以及奖惩规定,及时宣传公示,保证群众知晓,确保移风易俗有效抓手。组织开展“小村里的相亲会”,为农村青年提供平台,宣传抵制高额彩礼、恶俗婚闹、奢华婚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和道德模范评选宣传活动,发挥模范带动引领作用,构建新时代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信义建设 基层治理激发活力

  信义体系建设落实落地,有效推动村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有效提高。建立健全信义体系规章制度,出台包括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信息归集办法、激励政策等文件,成立信义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范、管理辖区内信义积分采集、管理、使用等工作。深化“美德+信用”建设融合发展,所有新村、社区全部开设“美德超市”,凭借信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借助“积分菜园”盘活闲置荒地资源,利用“信用小院”助力民主协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连峰